close


非常愛看音樂劇, 原本看到影片介紹、IMDB的rating、漂亮的劇照和預告片,對這片還抱蠻大的期望,用了33首beatles的歌,Julie Taymor一貫特殊的拍攝手法等等....。看完整場電影真的是失望透了!!


劇情大綱
英國Liverpool男孩Jude漂洋過海到美國,遇到剛失去男友的Lucy,在紐約的破爛公寓中,經歷一場反戰、抗爭、公路漫遊等荒唐歲月,當然最後美麗的結局就是Jude跟Lucy終於修成正果啦!ALL YOU NEED IS LOVE!

片頭鏡頭帶到一個男孩Jude的獨唱(直接聯想到Moulin Rouge伊旺的開場),接下來liverpool的一場地下舞會和美國的Prom都讓人還有點好奇,到底會怎麼用Beatles的歌穿插整部電影,直到Prudence在橄欖球場那首"I wanna hold your hands",就開始失望,歌曲如果都是用這種方式來銜接劇情,太刻意!

整部電影除了男女主角名字Jude和Lucy,讓人覺得太過刻意,一直在等這兩首歌到底什麼時候出現?其他人的名字也要跟Beatles的歌扯上一點關係(好吧!這部片本來就是用Beatles連貫全場),劇情間的連結,將Beatles的歌套用的不太順暢,讓人感覺是刻意安排這段劇情好配合某一首歌,沒有將beatles歌的運用表現的讓人覺得很貼切的片段,因此好像多少有點失去了成為經典音樂劇需要有的元素。Bono的出現也沒什麼必要,完整的唱了一首I am the Walrus"就不見咧。對於60年代的美國背景描述,反戰青年、抗爭、越戰的描述並不深刻,都是輕描淡寫的帶過去,但是這段背景不也是這部電影的主軸嗎?改編beatles的歌曲和唱法,對這個沒有什麼意見,不管是mamma mia或是saturday night fever,為了配合劇情多少都會作一些變化,唱出來的感覺跟原唱本來就會有差,但是整部電影的劇情好像都是為了beatles的歌硬湊出來,看似連貫但是卻讓人覺得整個劇情的銜接都不順暢,也許在唱I want you的那段,一大群身材魁武、面貌都一樣的G.I. JOE,諷刺美國將年輕人像生產線般送上戰場,還蠻有上戰場的無奈,以及Joe Cooker的Come together那段覺得接的還不錯,覺得Joe出現的時候,唱的歌都比較有感覺啦。

整片不管劇情還是剪接方式都很有Moulin Rouge的影子,拍攝的手法有點要賣弄,搞噱頭搞特效的感覺,就是要弄得"特別"才能讓觀眾眼睛一亮嗎?似乎想成為革新音樂劇手法的先鋒,讓他成為新一代音樂劇的EPIC,卻太過頭囉。

這部片還是有些視覺上的享受,用了一些還蠻新穎的拍攝剪接手法,然後每首歌會跟著唱,除此之外,劇情真的是還蠻芭樂的,有點像是一大堆演員,在螢幕上唱完卡拉ok後,整部電影就結束了,就個人來說,這片實在是這次金馬影展的大雷阿!!一看完電影,跟小沛在車上一直討論是不是整場只有我們兩個不愛這片,後來查了一下,看到在多倫多影展上不受青睞,也受到非常多影評人的毒舌攻擊,恩,多少也有點知道這是為什麼了...

還是比較愛歌曲出現的恰到好處,改編自abba的歡樂mamma mia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weedld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